当前位置:首页
 > 今日动态 > 乡镇要闻
【强产业促振兴】通渭榜罗:黄芪丰收忙加工 产业发展促增收


发布时间:2024-12-11 11:26 来源: 新通渭 字号:[ ] 视力保护色:


冬闲人不闲。当下,正是分拣黄芪的最好时候。在通渭县榜罗镇,趁着空闲时候,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雇佣附近百姓忙着修剪、分拣黄芪,为后续加工做准备。

走进榜罗镇山华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,只见黄芪堆成山,50多名务工人员围坐在黄芪堆周围,修剪黄芪。她们飞快挑选出粗壮的黄芪,熟练地剪去多余根须,保留粗根节子,扎成捆后整齐码放在宽敞处进行晾晒,其余剪下来的根须则被堆放一旁,待清洗、扎把后加工成斜片或药沫,送进药厂。



在黄芪加工点,村民王缠缠手法娴熟地拿起一根根黄芪,迅速剪去多余枝条,留下节子,她笑容满面地说:“从种药、移药、除药、挖药、拾药到现在的剪药,她一直都在这里干活,一年能挣两万多元。现在剪黄芪一斤四毛钱,咱就靠多劳多得,我手脚还算麻利,一天能剪一百七八到两百斤。”

山华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共种植1000多亩黄芪,亩产在800斤左右。一个月前开始,合作社就着手开始修剪、分拣黄芪,预计还得一个月才能将这400多吨黄芪分拣完,等过完年就开始加工切片。

“你看就像这种干货,一公斤在40元左右,把节子剪了以后,剩下的这些进行精加工,加工成片子、沫子,一公斤十几元左右。”合作社项目负责人陈海清说,今年的黄芪产量还算不错,也带动了许多周边的农户务工,常年打工的就有10个人左右,现在是用工高峰期,每天有50多个人,平均一人一天100元,挺不错的。



黄芪浑身是宝,但以往因缺乏规模效应,许多农户将刚挖出的黄芪当作鲜货售卖,价格低廉,收益甚微。如今,合作社和一些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的同时,也进行分拣、修剪、切片等工序的初加工,这样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,也大幅提升了黄芪附加值。

近年来,榜罗镇依靠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,以农民增收为目标,抢抓发展中药材契机,大力发展中药材育苗、种植,实现了中药材从无到有、由弱变强。今年,全镇1.6万亩黄芪喜获丰收,目前正处于初加工关键阶段。

通渭县榜罗镇副镇长卢定胜说:“得益于今年农业农村局发放的48套切片机和搓揉机,其在种植户与合作社中已发挥显著效能。下一步,我镇将组织农户前往先进加工示范地参观学习,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讲座,引导农户积极投身初加工环节,进一步提升黄芪产业附加值,促进农户持续增收,推动全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



责任编辑:通渭县管理员        责任校对:通渭县管理员
分享到:
[  打印本页  |  关闭窗口  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