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渭县华家岭镇石窝村村民王凤武拉着一农用三轮车洋芋,走进华家岭供销合作社。王凤武听说今年洋芋市场价两毛多每斤,车子过完秤停稳后,他匆匆走进结账室,问合作社负责人张菲菲:“能不能给我稍微高点?卖得太低了连人工费都出不来。”
“能。”张菲菲在票据上写上3毛2分每斤。 王凤武说地里还有两三车洋芋要卖,便转身出门了。
华家岭供销合作社院内,近期收购的洋芋、燕麦堆在一角,正在清筛的是苦荞麦,去除杂质,晒干后便有客商来拉。天气晴朗的时候,粜粮食的车排起的长队从合作社院内一直延伸到街道,张菲菲说方圆五六十公里的农户都会把粮食卖到他的合作社。 “预计今年收购的粮食会超过两万吨,现在已经超过一万吨了。”张菲菲说,“正在收的是苦荞,后续可能会有3000吨还在地里。” 大家都愿意把粮食卖到华家岭供销合作社,用王凤武的话说就是老关系了,很信任。正在地里收苦荞的大牛村村民王华同样愿意把粮食卖到合作社,也是因为信任。
大牛村村民王华:“苦荞前期长得好,后面雨水太多,有些倒伏,趁着晴好天气正在抢收。一边收一边晾晒,然后直接交到合作社,那儿价格合理,现金也充裕。一直在那交,比较信任。” 每年,华家岭供销合作社都会以高出市场价一毛钱左右的价格,前半年收购村民的粮食,后半年收购药材并进行初加工。
“这一行干的时间长了,比其他地方价格会高一点,一来为了收购量,二来本地老百姓确实不容易。”张菲菲说量大销路广,才有可能让利给村民。另外,6年前政府发放的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已为入股的25户石卜沟村农户累计分红18万多元。
这是华家岭镇探索的“居间服务”联农带农模式,由合作社提供农资采购、技术指导、生产托管、农产品加工、品牌培育、运输销售等服务,密切联结村民与市场、企业,带动群众增收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(记者 李苏敏)
|